对话阿音:百年游牧,十年影像——将祖国北疆图景带入西南

• 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 •
“生活在别处——影像时代 爱在大理”
Guest interview
嘉宾人物访谈
阿音

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在即,布展活动如火如荼。在阿音《太阳圆》系列影像面前,我们瞬间被拉到苍茫的草原,被拉到数千年前的传统布里亚特部落。
布里亚特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现有50多万人口。其中,中国有8000余人,其先民游牧在贝加尔湖一带从事打猎、捕鱼、放牧为生,13世纪初成为成吉思汗的部署臣民,17世纪被白俄罗斯统治。第一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俄罗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部分布里亚特人迁入中国呼伦贝尔定居,至今已有100年历史。
阿音用十余年的时间走近这样一支神秘的民族,创作了《太阳圆》影像系列,以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关注21世纪中国游牧蒙古人的生活现状与命运,并在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上首次完成展出《太阳圆》影像系列,为祖国南方的人民带来不一样的北疆风光与生活图景。
在大理,我们对话阿音,希望探讨影像创作过程中的个体感受,也尝试挖掘祖国南北方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结。

01
阿音老师是第一次来到大理国际影会,也是第一次到云南,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我来自于祖国的北疆内蒙草原,第一次来到大理国际影会,非常激动。可以说选择大理作为我来云南的第一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今年也是大理国际影会的一个十周年之际。我这次带来的作品,意义比较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这是我的十年的影像工程。我用了十年来拍摄我们国家草原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绿色家园。
02
我有看到您是从 2014 年到 2023 年,用十年的时间记录了布里亚特人民的生活,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吗?
为什么我拍这个影像系列?如果整个作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21世纪的中国的草原百姓的日常生活、幸福日子和他们的绿色家园。21 世纪的草原,不再像原来的游牧方式了。咱们国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整个民族都是跟随着这个时代的跨越。马背民族在现代是已经是高科技的民族,这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北疆,内蒙古草原的今天。我作为一个中国的摄影师也是希望给咱们大理国际影会争光,给咱们大理的观众呈现祖国北疆的风光。

03
您背后的这幅作品很震撼人的,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这幅作品就是咱们中国的蒙古族的一个真正传统的生活。这个穿的衣服叫蒙蒙,用他们的话叫“达哈”,这是啥意思?其实就是冬季的大皮袄的意思。世界上也就只有这个部落的人有这个大皮袄,它是一个整个山羊皮把皮子翻过来做成的大皮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04
您在零下四五十度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布里亚特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家园,是什么力量驱动您花费如此大心力来记录创作这组作品的?
布利亚特蒙古人,他们生活在祖国的北疆最冷的那块地儿,那地方在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民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乡)和锡尼河东苏木,他们生活在那里。现在这个部落不到一万人,他们是蒙古族古老的一支,在我的照片里能看到布利亚特蒙古族的传统的生活日常和传统的服饰,而这些在现代是很难找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不像咱们原来所说的马背上的民族,现在已经发展成汽车民族、高科技的民族。我的作品符号里其实能看到传统的东西在现代的呈现,能看到昨日传统的生活。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是摄影的责任,也是我创作的愿望。所以,我选择了坚持。

05
您从祖国的北疆来到祖国的西南,您对参加大理国际影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是感受到了一些震撼,它们正好是祖国的两边,我们祖国的北疆和西南。我是坐了三天的火车来到大理的,但是到这里以后我的整个心里边一丁点儿烦恼和劳累都没有。大理整个是满眼的绿色,但是和草原又不一样。在这里,也真正看到现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在火车上往窗外观看的时候,火车经过广袤的村庄田野,我就好像是看到了新时代的一个缩影,这种感觉真是好好。我知道大理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是地方。所以,我想正好把北方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带到这里来。这也是一个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凝聚的呼唤。比如说,我到大理以后看到这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那我也可以给大家呈现出北方少数民族是怎样生活的,让南方的人民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
06
用摄影体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是您创作的主题,可以这样理解吗?
是的,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咱们正朝着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方向在发展和前进。咱们凝聚到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繁荣与复兴。
END
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


更多大理国际影会资讯
敬请关注“大理国际影会官网”
“大理国际影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