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E现场|昭通市摄影家5人展

首页    影会新闻    DIPE现场|昭通市摄影家5人展

• 2023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 •

“生活在别处——影像时代 爱在大理”

8月31日—9月05日

 

八月末的初秋,大理的气温已经转凉,连绵的雨丝滋润着这座小城。为了熟悉展区的更多情况,我在略感寒凉的清晨来到了北水库的展区。

 
 

 

 
 
 

 

在北水库的东区,我邂逅了一群正在闲逛的摄影师们。他们均来自于云南昭通市摄影家协会,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均是已退休的摄影爱好者。热情的马奇峰老师对我说,他们的展览已几乎布置完毕,此时闲逛正是想要了解更多摄影师的优秀作品

 

当他们提起此次前来参展的作品时,“乌蒙山”这一富有革命气息的地名被反复提及。“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低喃道。“没错!”昭通影协的副主席祝明老师笑眯眯地回应了我。

 

第一次来到云南的我对于云南的地理情况与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于是只好不停地向老师们询问关于昭通这座城市的一切。随着他们的科普,以及我们渐渐移步至北水库东区的一层,昭通——这座位于云南东北角的小城立体丰满地展现在我眼前。

“如云南的一处飞地,被川黔包围。”在古时,昭通是云南地区连通中原唯一的通道,数百年前中原的文化也流传进了这座小城。“境内山水起落,人烟遍布,固守封闭中流传的固执和悲喜。”来自昭通的摄影师们紧紧围绕昭通的灵魂“乌蒙山”,用影像为“昭通此时存档,为山水问草木流消,绵绵不绝”。

这一20米的长廊是他们展示自己作品的一方天地。一幅幅作品映入眼帘,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如今在乌蒙山土生土长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出属于乌蒙山人民生生不息的大山精神。

 

第一组作品是来自昭通市威信县的周先春老师的《心中的山峰》。昭通的人民世代与山川相依为伴,山川之雄奇巍峨深深融于他的灵魂。他以建筑工地的防尘网为拍摄对象,防尘网下沙土起伏不定,竟如同昭通的山川一般,有了巍峨险峻之势,这亦是他心中的山峰。在场的老师向我解释道,防尘网亦透露着作者对于环保主题的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数高楼崛起,曾经环保意识的缺失致使人们并不会特别注意环境保护,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共同扛起了保卫家园的自然环境的重担,建筑工地的防尘网正起到了防止尘土飞扬而污染空气的作用。因此,作者一方面展示了山川于昭通人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展现了保护家园的环保意识。

之后的一组作品《老永善人》由昭通市永善县的袁志坚老师拍摄。作为土生土长永善的子民,袁老师自2008年学习摄影,多次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风光与人文景观,创作了无数佳作。这组照片展现了永善县中的一些贫困家庭。他们衣着朴素,面目被岁月浸染至沧桑。由于经济的极度困难,他们仍然居住在这片破败的村舍中,无法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下,镇中的干部们分别对应几户贫困家庭,说服他们搬进政府为他们准备的安置房小区内。这组照片正展示了这些贫困家庭搬家之前的居住环境,而在之后,这些贫困家庭陆续搬进了新居。

同为人文题材,袁志坚老师将镜头对准了昭通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而马奇峰与李东旭老师拍摄的更多是昭通传统的民俗活动。

向右滑动查看下一张

由马老师拍摄的这组《以乐致哀·乌蒙山区丧葬祭祀图说》按照时间线的前后,清晰地展现了昭通人民传统的丧葬习俗。作为古时云南地区连通中原地区的唯一通道,古老的丧葬传统亦随之在昭通这座城市生根。在照片中,我们并不会看见太多的哀伤。因为磅礴的乌蒙山孕育出了昭通人民勇敢、倔犟的精神,以及古老的传统影响下,人们视生死为世间轮回,生命来自自然,死亡亦是回归自然。于是,乌蒙人的传统葬礼往往以乐致哀。对于高寿之人的亡故,人们更是将其葬礼当作喜事来操办,所有村民都会主动出来为其送上最后一程,驾鹤西去,飞升极乐世界。们首先舞着“大钱”,一方面是祭祀天地,另一方面则是告知亲朋明日这家人要送老人,请大家过来帮忙,如同当今的“讣告”。“上祭”中的幡由亲朋赠送,旗数越多亦意味着这家人的人丁兴旺、胜友如云。在“牲祭”环节,人们以新鲜宰杀的猪羊肉祭祀亡者。到了“舞祭”“乐祭”环节,人们热闹地敲锣打鼓,舞狮,还跳起在昭通已流传三千余年之久的传统祭祀舞蹈——四筒鼓舞。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在棺材下葬之处焚烧纸人纸钱,最终将亡者下葬。至此,属于亡者的仪式告一段落,生者们继续自己的生活。而在火葬普遍推行的时代背景下,属于传统土葬的乌蒙山区丧葬祭祀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这组被黑白胶片记录下的影像深邃而沧桑,似乎也在预兆着古老传统在时代浪潮中无可挽回的消逝。

下一组由李东旭老师拍摄的《庙会》同样记录了昭通人民的传统习俗。乌蒙山区群山奔涌、河流潜行,昭通山区中的人民世世代代与自然和谐共处,耕种谋食。山石树木或虫鱼走兽都可能会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受到虔诚的祭祀与感恩。于是,每逢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涌聚而来,以独特的庙会仪式向自然感恩庇佑,祈福纳祥。李老师便跟随这些参与庙会的村民们,以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举行庙会的地点是天然形成的洞穴,宽广高大,足以容纳所有人。当人们走进这一以自然为据点的庙宇时,便会为造物主的神奇而震撼。神坛上的观音神像并未如寻常庙宇中般塑上金身,由当地的工匠在多年前雕刻完成。经过数十年的香火熏染,神像沾染了烟火的痕迹,这都是世代居住于此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殷殷期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古老习俗不知何时会被湮没于历史的浪潮中。

该展的最后一组照片是卯明勇老师创作的《芒部山》。芒部山是镇雄县的峰峦叠嶂中的一道脊梁,在这里人们的生老病死、欢喜顾盼在此地无限循环,原始而质朴。卯老师数次背着相机走进大山中人们的生活,亲身走进了芒部山人民的生活,用摄影记录下了当地居民的最真实的生活日常。卯老师所节选的这几张照片最主要展示了芒部山人民的农忙工作,他们上山采摘竹笋、运输与后期加工。农人奋力挥舞手中的小斧、驴群身上背着的篓筐,小路上人们推着的单轮人力板车……这些都构成了乌蒙山大山深处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朴实而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去换取美好的生活,质朴而生生不息。

关于昭通市摄影家协会的展览作品就此结束,但是各位摄影家及其作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已经退休的他们身上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气质,儒雅而随和。他们拿起相机的时间长短不一,从十几年到四十年不等。马老师说,“我们是在记录一些逝去和正在逝去的事物”,这也是我对他们作品展览最大的感受。作为单纯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的作品少有发表,但是数十年的坚持与记录,使我在观览他们的作品时,窥见了改革开放之初云南乡村民俗生活的一角,而时代齿轮不停歇地向前转动,农耕文明的遗迹逐渐吞没于城市化的浪潮。

他们富有人文关怀的记录,让这个位于云南东北边陲的小城的人民生活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让人们看见了正在消逝的传统,以及遥远地区人们的生活。我想,记录和触动是摄影最大的意义。

 

 

文/图:魏柏嫣

制作:新闻中心志愿者团队

 
 
 
 
 
 

 

 

 

END 

 
 
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
 

更多大理国际影会资讯

敬请关注“大理国际影会官网”

“大理国际影会”公众号

 

 

 

2023/09/07 10:37
Views: 0
Col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