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诺娜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推选之八 | 推委陈荣辉推荐:尼山特·舒克拉&史阳琨&宋泽毅

首页    作品    薇诺娜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推选之八 | 推委陈荣辉推荐:尼山特·舒克拉&史阳琨&宋泽毅

薇诺娜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

 

前言:亚洲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自然风光具备了资源丰富、韵味显著的摄影条件,以其得天独厚的摄影资源一度成为“摄影家的天堂”。近年来,不少年轻的亚洲摄影师开始崭露头角,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的发起,恰好为亚洲摄影打开一种全新的局面,挖掘出更多具有实力和潜力、有理想、能持之以恒、真正热爱摄影和艺术的年轻摄影师,为他们搭建一个展望国际的平台,让世界看到他们,也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关注、培养与资助。

薇诺娜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将于2023年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展会期间评比奖项,旨在进一步挖掘出更多具有实力和潜力的年轻摄影师,帮助他们增强职业技能、拓展职业生涯,把有成就的亚洲摄影师包括中国的摄影师推向世界,开拓亚洲摄影在世界摄影体系中的新版图。

 

薇诺娜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

    成长计划候选人作品展示

       (被推荐人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被推荐人:尼山特·舒克拉

 

 

尼山特·舒克拉 (b.1982)是一位常驻于伦敦的摄影艺术家。他对摄影书作为创作媒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视摄影书为艺术品。他同时为摄影平台、摄影图书馆BIND的共同创办人(2015-2020)。在2016年获得了Alkazi艺术基金会摄影书资助,使他首本摄影书《寻找 Moksha》(2017)得以出版。本书由一系列的照片、书面笔记、物品和声音探索超越的可能性,并也藉此纪念他自身经历。

尼山特的艺术实践以纪录形式为导向,着重在肖像、静物和地景研究。创作的核心意念为追寻的本身,且牵涉找寻意义与目的之间的挣扎。通过呈现他个人的旅程,尼山特邀请观众们一同反思他们自己的道路。尼山特获得了英国艺术委员会2021年颁发的 DYCP(发展你的创意实践)资助,通过该资助,他正在探索一种声音艺术实践,以扩展他目前的创作。目前尼山特是lake的董事兼创始人。lake是一个协作中心,用于创作探索声音、图像和空间之间联系的多感官作品。lake就如同湖泊的生态系统一样,支持其表面周围和表面下的生命,lake是孵化和观察各种创意实践之间成长的地方。

 


推荐语

 

尼山特·舒克拉的艺术实践融合了照片、画册出版、雕塑制作、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整体呈现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照片直接而又充满力量,直抵视觉愉悦。与此同时,他的大部分项目的缘起都是非常私人的,从个体走向了更宏大的命题,却不唐突,体现出了艺术家很成熟的控制力。

——陈荣辉

 


代表作品

《寻找Moksha》系列

 

作品展示

 

 

 

 

 


作品介绍

 

2011年,我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恒河源头为我的祖父取水,他是一位印度教牧师,当时他的弥留之际。我希望这能让他与他曾说过但从未去过的地方有一些联系。当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记忆,再也认不出他的孙子了。

 

在后来的旅途中,我时常幻想自己能过上隐士的生活,也曾想过找个山洞住下。在这些旅途中,我收集了野花、石头、泥土和水,奉献给身边的人,并在精神上将它们带到这些东西的来源地。

 

寻求解脱是通过这样的个人旅程演变而来的。它是通过与那些在寻求超越的过程中迷失而不是发现的人的遭遇而得知的,也许我也是如此。

 


被推荐人:史阳琨

 

 

史阳琨,1992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摄影专业,目前作为独立摄影师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他的实践涉及到集体怀旧,灾难叙事,殖民历史等。作品曾展出在美国迪美博物馆,达尼丁美术馆,英国伯明翰美术馆,中国上海摄影艺术家中心,浙江省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作品获得过Getty Images摄影奖,PHMuseum摄影奖,2019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等。

 


推荐语

 

史阳琨是一名创作方式非常多元的年轻摄影艺术家,他一直用摄影来探讨集体叙事与灾难等话题,用镜头直面社会与历史。特别是他新创作的这组《圆明园四十景》,在观念和创作形式上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突破和统一,把一段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陈荣辉

 


代表作品

《圆明园四十景》

 

作品展示

 

 

 

 

 

 


作品介绍

 

《圆明园四十景》曾是乾隆皇帝令宫廷画师用多年时间绘制而成的一件孤本,以绢本彩绘的形式描绘了这座皇家园林的⻛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罹劫时,这套彩绘图被掠走,至今留存在巴黎。横店影视城是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位于浙江省横店镇,被称为“中国好莱坞”。横店的圆明新园以四十景图为蓝本,恢复了北京圆明园的建筑群。艺术家使用了数字摄影与19世纪广泛应用的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横店圆明新园的基础上创作了《圆明园四十景》。

 

2022年9月,美国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举办名为Power and Perspective: 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的展览中,艺术家将四十景的湿版底片制成明信片,贴上邮票,寄到了现场展出。横店的圆明新园是对北京圆明园的复刻,而艺术家的四十景图像是基于复刻之上的复刻:这些充满怀旧感的湿版照片,是对历史的拙劣模仿和对摄影自身的质疑。《圆明园四十景》最终以40张明信片的方式邮寄到博物馆展出,这是一种对于历史真实感的提醒,也是作者对“去殖民化”历史叙述的回应。

 


被推荐人:宋泽毅

 

 

宋泽毅,八零后,宁夏银川人,自幼喜爱摄影。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本科,广播电视艺术学数字影像研究方向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十余年,现转向创作领域,主要从事大范围地理移动下的文献摄影研究。曾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摄影专业命题人,国家级精品课《摄影技术》核心团队教师,发表C刊多篇。国家艺术基金摄影创作项目获得者。曾获平遥国际摄影节新锐摄影师奖。擅长大地理空间长时间跨度下的纪实摄创作,主要作品有《二战终结之地》《特鲁斯马迪保护区昆虫图典》《咱们厂——三线建设工业遗迹》等。现生活居住在北京。

 


推荐语

 

宋泽毅一直在用摄影这个媒介来参与社会调研,持续拓展摄影的文献性。他从2015年开始创作这组扎实的影像调查《遗忘的北境》,整个项目包含千余幅高分辨率图片、4K影像资料及地理信息等。人类历史的交错迁变总是伴随着湮灭与遗忘,冰冷的建筑似乎成了抵制遗忘与压缩时空的有效手段。

宋泽毅自述“如果能跳脱到更高的维度观看,我希望这些照片能变成一面折射人类历史残酷性与丰富性的镜面,残酷显而易见,而丰富则需要更多的人去深刻地了解和研究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繁华与苦难,影像的留存仅仅是其中的一面。”

在摄影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不变的依然是摄影师的那份执着。

——陈荣

 


代表作品

《遗忘的北境》

——侵华日军伪满时期军事筑垒遗迹影

 

作品展示

 

 

作品介绍

 

1933年起至1945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政权在东北地区中苏、中蒙全长5000余公里的“国境”分批次修筑了号称“东方马奇诺”的军事筑垒工程。规模之大,散布面积之广堪称世界之最。这些要塞主要分为堡垒、阵地、仓库、兵营、野战医院、电力设施、机场、桥梁等,大型要塞群及筑垒地域多达17处。

 

1945年8月日苏最后一役即围绕攻守这些军事要塞而展开,深远影响人类历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最终结束在这里。战争及随后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使这些人类战争的历史烙印不断损毁湮没,借助有限资料进行一次以摄影为主要手段的调查呈现是这组作品的初衷。在短视频及AI大潮的冲击下静态图片显得愈发老套和温吞,但摄影依然饱含着自其诞生以来的非凡魅力——基于时空的原始记录属性,希望这些影像能作为重要的文献证据进行留存和传播。整个项目于2015年夏进行尝试性拍摄,并依据气候及草木覆盖情况最终选定2017年秋、 2018年春、2019秋、2021年秋、2023年春进行了多次系统拍摄。将17个要塞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部分军事遗迹进行了影像化呈现。碍于地理阻隔、信息缺失、气候等原因,这些照片拍摄的还不够完美和丰富。

 


推荐人:陈荣辉

 

陈荣辉,1989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创作依托于摄影的档案性和模糊性,采用大画幅摄影的方式关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个体与城市的关系。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中国城市化景观摄影三部曲:《石化中国》《脱缰的世界》《空城计》。先后出版多本摄影画册:《空城计》《野望》和《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陈荣辉》,其中《空城计》入围美国光圈基金会的年度最佳画册。作品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二等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摄影奖项。作品收藏于香港M+博物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德国慕尼黑亚历山大·图采客基金会、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光社、中国港口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等。

 


主办机构

《秘境PHOTO》杂志

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典藏项目

执行机构

大理国际影会

冠名赞助

皮肤学级护肤品牌薇诺娜

更多大理国际影会资讯

敬请关注“大理国际影会官网”

“大理国际影会”公众号

 

 

 

2023/07/31 09:37
Views: 0
Collect